社会责任

历史文化名村袁台子

据《尚书》记载:“舜筑柳城”,即在此称王。魏相曹操北伐,攻乌桓获胜,曾吟出千古诗章;震惊东北亚的东晋壁画,勾起韩国和日本人到此寻踪问祖;赵包舍亲救柳城的壮举,为华夏留下忠孝的榜样;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,在这里留下掩埋壮士伤感的绝唱。

位于辽宁省朝阳县柳城街道袁台子村的古柳城遗址,1979年发现并试掘,发现有窖坑、灰坑、水井、粮仓、窖场等重要遗迹,共出土了9块拍有“柳城”款记的板瓦和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、渔具等器皿。还发现了粮食基地,清理了3座粮仓。仓为圆形,直径5米,深1.75米,粮仓底部铺木板,壁嵌护板,仓底储存有碳化谷粒,可储粮15万斤。

王坟山古墓群位于袁台子红山文化遗址的北侧,南与柏山相望,北与凤凰山相视。1979年,市考古专家在此发掘墓葬170余座。其中有青铜短剑墓、战国墓、西汉墓、晋墓、北魏墓等历史重叠墓葬混杂其间,是袁台子历史的剖面图。

战国墓主要集中在王坟山的西北坡土,皆为土坑竖穴墓,呈长方形状,出土了青瓷洗、布摇金冠、釉陶酒具、柳城壶等一批珍贵文物。现陈列于国家、省、市博物馆,彰显了袁台子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
这里的红山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袁台子村东500米处,俗称“东大包”,是一个海拔250米的丘陵,面积为12万平方米,于1979年5月省文化局组织普查时发现。考古学家确认,该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“积石冢”,是继牛河梁红山文化发掘后的又一重要发现。在遗址的地表散布有泥质红陶片和带墨彩的陶片。考古学家一致认为,该遗址的原始风貌显示出系红山文化时期的文化印迹,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史前圣地,也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

东汉喜平五年,即赵包升任辽西太守第二年,他派人去甘陵武城接母亲、妻子来郡。途经柳城,被鲜卑兵将两万余人劫为人质,以换取郡城。赵包见母亲等被绑,阵前悲愤地对母亲说:“儿无能,让老人家受这等苦。可儿为帝王之臣,不能因救了母亲而毁了忠节,儿罪该万死!”遂率部大战单于,刀剑如飞,横尸遍野,赵母等皆被贼人斩首。赵包见状,悲痛万分,对家乡来护的人说:“食禄而避难非忠也,弃母以全义非孝也。”遂呕吐而死。此悲之举,永垂青史,为后人所称颂。

袁台子东晋壁画于1982年发现于村中百姓家中。该壁画呈长方形,石筑,青沙岩石质,长4米,宽2.2米,高1.9米。墓中附有耳室和小龛三个。墓壁上绘彩色壁画,顶绘有乌星云图。墓壁北侧绘玄武图,东侧绘青龙图,两侧绘白虎图。另外还有表示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况的狩猎、宴饮、出行等图景。还出土银器、鎏金铜器、铁器、漆器、陶器等共240余件,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俗。依照墓内随葬器物和壁画内容考证,墓主人是东晋时期封建割据政权中心的显贵人物。该壁画现为国家级保护文物。

唐代名将李光弼系营州柳城人,少年时代曾在袁台子习武读书。青年时代战功卓著,晋封杨云魔将军。在讨伐“安史之乱”的战斗中屡建奇功。公元757年于太原,李光弼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战胜了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、蔡希德的7万叛军,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。为表彰其功绩,李世民于贞观17年为他建立了一座功臣阁,这在朝阳的古人中,只有他获此殊荣。

秦时期柳城为东胡地,后并入匈奴。秦始皇最后灭燕及齐,统一全国推进郡县制,柳城属辽西郡属县。曾有过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抱怨”之景象,可见秦朝当时柳城的强大。西汉、东汉时期,柳城是辽西都尉治所,城址即今袁台子。当时此地人烟稠密、经济繁荣,成为乌桓政治、经济中心。曹操为统一北方,再南进统一中国,于建安十三年(公元207年)5月亲率大军北征乌桓,大获全胜,遂挥笔留下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,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千古绝句。毛泽东又依此典故写下了“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,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”的著名诗句。

考古证明,古柳城兴盛于战国,西汉为辽西郡的辖县,是西部都尉的治所。东北最古老的柳城敞开了当时整个北方的盛世之窗,历史留下来的古墓群成为储藏大量国宝级文物的库房,史前文明的“积石冢”在这里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曙光。它的发现为研究两千多年前汉代的经济文化、行政设置等均有重要价值,现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(作者 郑石磊)

主办:辽宁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心、辽宁省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
电话:024-23447056 23447059 信箱:lngy_11@163.com
地址: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
辽宁省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备案:辽ICP备19016239号-1